自貢民間燈彩
更新時間:2021-10-27 21:04:58
自貢在唐宋年間就有制燈玩燈賞燈的習俗,至于成都的花燈形式也不過于此。工藝燈工藝燈是自貢歷******數量***多的燈種。解放后前幾屆自貢燈會中...
自貢在唐宋年間就有制燈玩燈賞燈的習俗,至于成都的花燈形式也不過于此。
工藝燈
工藝燈是自貢歷******數量***多的燈種。解放后前幾屆自貢燈會中,它亦擔任主角;1984年后,隨著自貢燈會大型組燈的崛起,它便成為一支重要的輕騎兵燈種,為各屆燈會的布展穿針引線、填補空缺、烘托氣氛發揮著特殊作用。
1. 傳統工藝燈
宮燈和紗燈是以燈的形狀命名的傳統工藝燈。宮燈六角長形,由上下兩截連成,上大下小,上短下長。紗燈呈鼓球體,立軸短,平軸長。民間有紗燈似日,宮燈似月的說法。唐朝人王維詩:“宮懸日月照乾坤”,便是對宮燈和紗燈形象化的描寫。
古時自貢的宮燈和紗燈竹木作架,紅色絲綢、布料、紙張等均可作燈衣。富豪之有在廳堂、門首懸掛的宮燈和紗燈都制作得十分講究,有的鑲金嵌玉,有的飾以彩穗,有的題寫詩文。在宮燈的六角上頭有的雕刻龍頭。到了清朝末年用玻璃鑲嵌宮燈也極為普遍。紗燈因呈鼓球體,用三塊“乙”形竹篾釘成三角架,把它掛起來,三腳分開,便可垂懸地面,三腳合攏,又可手舉高懸。在使用上紗燈有此特點,所以在舊時,它比宮燈的用途還要廣泛,“龍燈”、“獅燈”、“花燈(又稱馬馬燈)等雜耍多用紗燈伴舞。
解放后,自貢歷屆燈會都有宮燈和紗燈展出。在60年代燈會上,宮燈和紗燈多數沿用竹木彩紙扎糊而成,但在造型、裝飾、色彩等方面都有革新。從解放后的首屆燈會起,就出現了以鉛絲、鋼材代替竹木作燈架的宮燈,其中還有電動的走馬宮燈。70年代舉辦第四屆春節燈會,用鉛絲代替竹木制燈架已很普遍,塑膠薄膜在燈衣的制作上也被大量采用。到1984年第五屆自貢春節燈會以后,鉛絲、鋼材、塑膠織品等現代材料在制燈工藝中幾乎******取代了竹木和紙張的地位。